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信報 – 金獎豎琴家于丹 讚港生優秀但路難行
Media Coverage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04 | 影音文化 | 音樂殿堂 | By 張綺霞 | 2017-07-04
金獎豎琴家于丹 讚港生優秀但路難行
豎琴因為龐大而昂貴,加上並非主流樂器,一直以來學習的人不多。于丹是少數傑出的華人豎琴演奏家,早於2001年在美國國際豎琴大賽中奪得金獎,成為第一個在這國際賽事獲獎的華人,隨後有不少演奏邀約。但她自言不習慣巡迴演奏的生活,加上想專注家庭, 最後還是轉向教育,更跟隨港人丈夫長居香港,推動本地豎琴發展。
在港教豎琴多年,她讚揚香港學豎琴的新一代人才輩出,比起她那一輩學生更優秀,在外國屢屢獲獎,很多都很有天分和熱情,不輸其他國家的學童,「但香港中學功課太多了,如果有學生想走音樂路,也是比較困難的。」
于丹的父親是中國知名長笛演奏家于繼學,任教於瀋陽音樂學院,自小她就受到各種音樂熏陶,「那時候所有住在音樂學院中的小朋友都要學一種樂器,我也曾拿家裏長笛試玩,試了5分鐘也未吹響一個音,卻吹到我差點暈低,以後我不想再試了!」
2歲的時候,鄰居邀請她跟其學豎琴。「因為我的尾指很短,學鋼琴或小提琴都不是最理想,彈豎琴不用手指尾,就這樣決定了。」這位鄰居正是中國知名豎琴演奏家樂平秋。當時豎琴沒有小型版,她要先學鋼琴打好基礎,到10歲才轉學。「就算在10歲,也要在椅子上面再放墊子或厚被,下面再踩小台,才能好好彈奏。」
當時中國資訊不發達,沒有太多娛樂,也沒有太多「興趣班」,除了音樂學院的小朋友,一般人根本難有學樂器的機會,有機會學的都打算以此為業。從小她就一心一意學豎琴,沒有想過人生有其他可能。學音樂在當時也是奢侈的事,就算出生在音樂家庭,樂器都是跟學校借,後來學豎琴也是每天到老師家中練習,她那時並沒有自己的豎琴。
「那時候上海或樂器廠自己造的豎琴,也要一萬多元人民幣,普通家庭無法負擔。」就算到美國進修她也是從學校借琴,然而她覺得這樣反而能讓自己更珍惜練習機會,專心練習效率更高。至27歲贏得美國國際豎琴大賽金獎,獎品是一座24K包金Lyon & Healy豎琴,這時她才第一次擁有屬於自己的樂器。
坐9天火車參賽
到外國進修,也有各種因緣作用。升上高中後,她跟學校坐了9天火車到法國參加世界豎琴大會,大開眼界,「回來後覺得也可以到外面進修」。只是學費和生活費是一大難題,後來她考得獎學金,解決學費問題,美國老師也願意收留她同住,大大節省生活費,才得以成行,在19歲入讀美國華盛頓的音樂學校。「如果沒有美國老師的幫忙,家裏也不能負擔,那是九十年代初,整個中國的經濟仍未發展,那時候(在美國買)一個麵包的價錢,在中國看來都是很驚人的。」
雖然開支高昂,家裏仍對她全力支持,只因父親曾在美國進修2年,深信兒女一定要出外見識,于丹與哥哥都是讀完中學就被送到外國去。「那時候我們身邊選擇走的人不是很多,通常只是讀完大學才離開。」
去到美國,一切尚可適應,主要是因為在中國的老師喜歡自學外國新彈奏法,因此訓練也能銜接。「我老師的眼光放很遠,原本老一輩是學俄國彈奏法,但老師卻自學英文跟外國交流,不似其他老師那樣封閉。」然而在中國的教法是家長式的嚴格訓練,美國則要求有個人發揮,給空間讓學生自己發展,不會強加主觀的意見。「外國老師更似是朋友關係,不會限制你採納某種演繹的方式。」
拿下金獎前,她已多次在大型賽事勝出,一再獲獎,她形容是幸運因素居多。「這些比賽很多時前3名的表現都是不分上下的,大家都到達了一定的水準,都是經過苦練的,10幾首歌全部背下來,其實沒有人是不辛苦的。只看你當天的臨場發揮,能否有穩定的表現,就算你在當時做出好表現,不等於你彈得比其他人好。有時候也是看評判主觀的喜好。」
然而拿下金獎後不久,她決定未來重心不再放在舞台表演上,「表演時壓力頗大,也要飛來飛去,覺得身體有點頂不住,而且我的年紀也大了,拿獎時已經27歲,因此決定專注教學。」
數年後大女兒出生,她更少時間放在表演上,她丈夫是香港人,碰巧香港這邊邀請她來推廣豎琴,於是決定舉家搬回香港。
試前奏給爸爸聽
雖然于爸爸是傳統的嚴父,但他從不會死盯着兒女練習,給他們很大的發展空間。每次考試前,老師都要求她請爸爸來聽。「他都很喜歡來,每次都會給好多意見。他是對音樂很執着的人,聽到跟心中標準有差距,就會說要怎樣怎樣,從前覺得很大壓力很反感,但現在看來,都覺得有道理。不能單獨只從豎琴彈奏者的眼光去理解音樂,音樂其實都是相通的。」
如今2個女兒也有跟她學習,但她沒刻意訓練她們成為演奏家。「我覺得可以給多些空間她們」。回看自己的學生,她大讚他們表現出色,可惜的是就算能在大型賽事中獲獎,最後也未必會走音樂路。「香港始終注重金融業,如果要成為音樂家,家長也會擔心孩子的未來。」
歐洲有許多機會讓孩子發揮,10多歲就有機會接受專業訓練和作表演,就算孩童時大家實力不相伯仲,隨着年齡漸長,歐洲和香港孩子的距離愈拉愈大。「要走這條路要用更多時間,以香港中學生來說是無可能的,就算有心也不能每天騰出4小時練習,這樣連功課也無法做。」因此本地小朋友拿獎多,但真正成為演奏家的少。
過去10年,她認為本地豎琴樂的版塊已經擴張不少。「從前不會聽說香港有豎琴家」。她期待10多年後,隨着愈來愈多人學習,情況會有所改善。
最近她在香港籌辦第13屆世界豎琴大會(7月7至13日),這大會是第一次在亞洲舉辦,邀請全世界豎琴名家來港,參與音樂會、研討會和工作坊等。會上更有現代中樂「箜篌」出現,外形似小型豎琴,聲音卻像箏,是根據古書記載並融合西方豎琴形態重塑。這個大會是她與幾個本地老師於6年前申請籌備,「我們覺得本地豎琴發展得不錯,而且到外國參加這大會時,發現不少亞洲區的人對此也不太認識,因此希望把它帶到香港。」她希望借這音樂會進一步推廣學習豎琴。
于丹小檔案
曾獲獎項: 2001年美國國際豎琴大賽金獎
職銜: 香港豎琴堡音樂總監、香港演藝學院豎琴導師、世界豎琴大會籌組委員會聯合主席。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兩女
撰文:張綺霞
ellacheung@hkej.com
影音文化 #音樂殿堂 – 金獎豎琴家于丹 讚港生優秀但路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