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ET 經濟日報 – 11歲奪豎琴國際獎 追逐夢想要勤力
Media Coverage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C09 | 親子廊 | 2016-11-23
11歲奪豎琴國際獎 追逐夢想要勤力
豎琴(Harp)向來有不少女孩愛學習,7年前移居香港的豎琴演奏家于丹,為推廣豎琴,每年舉辦師生音樂會。其學生近年開始參與國際賽事。年僅11歲的沈蔚琪(Valerie)剛於日本參加第二十八屆Nippon International Harp Competition獲得金獎;明年首次在香港主辦的World Harp Congress,也因其出色表現,入選25名青少年表演者之一。
于丹指出,World Harp Congress(世界豎琴大會)3年巡迴一次,每一次會選拔一批「Focus on Youth」,多數是曾在國際大賽中奪得獎項的青年人,Valerie獲選前沒有參加太多比賽,但以她的年紀能達到的造詣,卻獲得大會的肯定。「所有學音樂的人,都要克服練習,Valerie最特別是勤力,並愛思考樂章,叫她練好一小節,她下周回來已練齊餘下的!」
建立練習紀律
Valerie 5歲開始學豎琴,自覺有機會學豎琴已比其他人幸運。「我同時學琴和豎琴,當我愛上某首歌,便會找齊Youtube上不同人的演繹。鋼琴不夠豎琴溫柔,第一次聽豎琴是跟媽咪去Concert,很欣賞它的琴音。」她謂彈琴要用指力,自己開始時也彈得很細聲。「學豎琴要捱痛,開始時多會起繭,甚至水泡,但過了此階段便沒事。之前我對豎琴不會很認真,但跟了Ms. Yu明白要很勤力,多了出去表演,開始有要求。」小妮子喜歡用豎琴彈韓德爾的作品,今次師生音樂會她會演奏World Harp Congress的表演曲目《La Source》,難度極高,現代感強烈。
小妮子就讀國際學校第七班,她謂今年功課忙,並要兼顧鋼琴、芭蕾舞、畫畫等興趣,還要補習中文和數學,但她的夢想是成為豎琴手,故去年下載了時間管理的手機軟件,安排每天的活動,騰出時間練豎琴。「我每25分鐘完成一件事,集中精力做好它,令我更有效率。如果人要有夢想,便要勤力,其實人人都可以做到。」
珍惜學習機會
于丹謂要學音樂必先解決練琴問題,以及引起孩子興趣。「音樂不能迫!」她謂以前中國根本沒有小豎琴,孩子也少有機會接觸這種樂器,故一點也不普及。「我自幼在瀋陽音樂學院長大,爸爸在那裏教長笛,故自小已立志走音樂路。我當學生時堅持天天練45分鐘,那天沒有練習會非常害怕。那年代不講考級,但每位老師對學生有其學習目標,而我最大推動力是參與每年兩次的公開表演。因豎琴在中國冷門,上台時令人有一種榮譽感!」
育有兩名囡囡的她,卻笑謂不寄望女兒一定走上音樂路,至今女兒們只表示喜歡。「今天叫孩子練習最困難,故我不會讓她們同時學琴和豎琴,因集中練一樣已不容易,學兩樣相信會令她們受挫折而容易放棄。我不會主動要教她們,等她們真的很想學我才教,想她們珍惜機會。」
其學生中有細至3歲半的孩子,她曾特別為沒興趣看譜的孩子作豎琴歌,教他們去認鍵,建立成功感。「6歲前人人的腦力發展相異很大,有的3歲半可以專注半小時,有4歲的仍是走來走去。我反而鼓勵家長陪小朋友上其他音樂班,例如學唱歌領略拍子,自然地認譜。初學者不宜學習很深的曲目,以免令小朋友易放棄,學生人人能力不同,都要因應能力去設計。」
更適合男生學習
豎琴音色和外形都如同天使的樂器,讓人總以為較適合女生,于丹謂其實男生彈奏更有着數。「男孩子有力量!彈豎琴是用全身力量,用雙手撥弦,同步用腦眼手的配合,男仔指力足,反能更優秀地表達出強烈的感覺。」港童最大問題是手指關節先天不夠力。「很多成人或孩童都有不足,我在美國小鎮教過,情況比較少見,不過指力強弱大部分是天生!」
香港豎琴堡創辦人邱聖音(世界豎琴大會理事)自小學習豎琴,同時彈鋼琴,她讓3歲囝囝Marcel先參加親子班。她謂豎琴始終是大型樂器,出入不方便,在香港仍不算多人學。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豎琴,近年她便構思兒童主題的豎琴音樂會。「現在有小豎琴,小朋友3歲都可以體會,由兒歌開始。它看似很大座,令人感到很難學,其實我覺得它比鋼琴容易,而且用手去撥,孩子較感到有趣。Marcel其實坐不定,但他走近豎琴反而很安靜。」
﹏﹏﹏﹏﹏﹏﹏﹏﹏﹏﹏﹏﹏
于丹師生音樂會
音樂會共有8名學生表演,其中石卓琳(15歲)前年以年僅13歲之齡出戰日本Nippon International Harp Competition,取得該比賽的亞軍,首次為港在豎琴界爭光。
日期:11月30日7:30pm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5樓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