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 : 藝術與麵包的抉擇系列(三)
Media Coverage文匯報 (2021-12-22):
藝術與麵包的抉擇系列(三)
香港在文化藝術領域應如何扮演自己獨特的角色?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讓文化藝術「引進來」和「走出去」,規劃頓為從事藝術行業的人注入動力帶來希望,期待不再出現搞文化藝術的人難以養妻活兒的悲哀。然而,要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涉及要素眾多,包括人才、資源、市場,培養藝術從業者的土壤,市民欣賞藝術的能力和熱愛氛圍及政策扶持等,可是香港沒有像北京的798藝術區文創基地,連一間專業藝術學院都未有。倒是有一班青年藝術從業者勇於與殘酷的現實較勁,必須聽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要,感受他們如何在找尋理想與麵包中掙扎。香港文匯報一連五期請成功藝術家傳授他們如何能共同擁有理想與麵包的技巧,以經驗為他們加油!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步伐才會加速向前!
除了實物創作的藝術家,還有表演藝術家、音樂演奏家,都是需要面對藝術與麵包的抉擇,在理想與現實中掙扎的一群。學音樂演奏的青年更是需要無比的熱忱和毅力。在香港學樂器演奏的人很多,但當全職演奏家的機會少得可憐。成為全職演奏家也許是每個學員的終極理想,然而背後意味着怎樣的付出?以演奏為生是「甜」,又是否足以抵消多年學藝之「苦」?
●採: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莫雪芝
藝術創作離不開靈感與天賦,但練習也從來不可或缺。在所有藝術門類中,樂器演奏或是與練習最唇齒相依的一項,靠靈活雙手恰如其分地撥奏,方可令樂器擁有靈魂。然而技藝生成,如何保持精進,往往牽連着演奏者從幼年時便開始歷經的無數磨礪。
豎琴藝術家于丹早前舉辦「豎琴萬花筒」音樂會,與一眾友人、學生一同上台獻藝。當老師和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同台,好似令人見到一位演奏者不同的成長階段——他們一路懷揣着音樂理想,在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之前,學習歷程中每個階段或許都有自己的疑惑、不安,但也終能達到進步與突破。然而有一班學豎琴的美少女,不怕手指撥弦疼痛、樂器笨重,努力推崇豎琴音樂, 滿足人的精神需求。
陳芯淘考試期間勤練琴
現就讀中三的陳芯淘(Crystal),由幼稚園高班開始學習豎琴,至今已有8年光陰,憶述自己的學藝之路,她是一副超乎年齡的成熟與自若。Crystal每日會用一至一個半小時練琴,即使在學校考試期間,也會每日練足半個鐘。學藝多年,隨年齡漸長,她對須磨練技藝所要付出的時間與精力已可坦然面對,不過小小年紀的她也有擔憂,她怕自己失去對豎琴的熱愛。「曾經有一段瓶頸期,無論怎樣練都沒有進步,覺得很煩躁,不知為何失去了對豎琴的興趣,後來花了一些時間去找突破點。」終渡過瓶頸後,她已可老練地總結出研習技藝的玄妙之處:「原來瓶頸並非靠思考就能找到突破,也許是一個很細微的動作,或是嘗試在練習時從未做過的事情,都可能指向突破點。」
Crystal坦言,那次瓶頸令她堅定了對豎琴的熱愛以及成為豎琴家的信心,若是長大後志向未變,自己仍是想做豎琴演奏家。問及如何實現理想,她的回覆簡單而純粹:「我覺得只要熱愛和肯花時間就可以。」思索一陣,她又說:「應該都需要很勇敢。因為現實點講,音樂是人的精神需求,若有天精神需求已不是重要的部分,誰還會去推崇豎琴家呢?」
石卓琳冀專業結合興趣
6歲開始學習豎琴的石卓琳(Jasmine),現就讀於香港大學醫學院。在學琴的14年中,她曾斬獲眾多本地及國外豎琴獎項,包括第四屆香港國際豎琴比賽第三名、2014年日本國際豎琴比賽(高級組)銀獎、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國際豎琴比賽銀獎等。跨過了滿世界打比賽的階段,Jasmine現下專注於學業,偶爾公開表演,在上個月老師于丹的音樂會中,她就有登台獻技。她坦言如今沒有打比賽的壓力,彈豎琴反而成為辛苦的醫科學習生活中的一點放鬆與安慰,即使現在不需為比賽準備,她也盡量保持每日練琴。
「我曾經也想成為職業演奏家,但學豎琴從來都是因為興趣,而不是非要把它變成職業。」Jasmine認為出國比賽的經歷打開了她的眼界,不僅認識到很多國際著名的導師與演奏者,也讓她發現了豎琴的更多可能。於是,一直也對科學有興趣的她選擇在大學入讀醫科,嘗試將豎琴和醫學結合:「我在2016年和2017年舉辦了兩次慈善音樂會為無國界醫生籌款,也曾做義工教特殊兒童彈豎琴。現在讀公共衞生碩士,對Art and Public Housing議題很有興趣,比如英國就有一些藝術Workshop給流浪漢參加,不僅可以維持他們的mental health,也可以透過作品讓社會看到他們的能力,我希望用豎琴做到類似的事。但怎樣將豎琴和我的專業融合,從未有人做過,我都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學琴迫使學懂時間管理
除了學藝的辛苦,學業和學藝之間的平衡問題,也令他們過早地就要學着應對。Jasmine坦言,要一邊顧學業、一邊兼顧比賽和演出實屬不易,學豎琴迫使她早早懂得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記得最誇張中學有一次去韓國比賽,比完賽飛返嚟,三日後便要參加學校的重要考試,我只有在飛機上溫書,最終還算考得理想。」如此她養成了「提早準備」的習慣,無論是學業考試還是豎琴比賽,她習慣了未雨綢繆。
豎琴演奏家幾乎都是從很小便開始學習,即使目標不一定是成為專業演奏者,從幼年開始的學習者也都是按專業方向來培養。于丹提到學習豎琴的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很多感到不公平的時刻:為什麼別人出去玩了我要練琴?在比賽得獎、演出榮光的喜悅降臨回報給他們之前,這些「不公平」的委屈只有靠年幼的心靈獨自消化。
Crystal的父母提及,Crystal年幼初學豎琴時手指尚未起繭,因為幼嫩常常起泡甚至流血,但女兒從未因此而講不再繼續學,這種堅毅的品質也影響到她生活和學習的其他方面。豎琴也練就了她思想的成熟,Crystal爸爸說:「雖然年紀還小,但她會思考自己的未來,以後讀什麼科、有什麼出路,她都會講給我聽。」
Jasmine的妹妹也同樣學習豎琴,她們的媽媽身為全職主婦,一路陪伴女兒去世界各地比賽,見證了她舞台上的靚麗光鮮與背後學藝練習的艱辛起伏。她談及Jasmine中六公開試前兩三個月仍去參加國際豎琴比賽,當時的參加者不乏來自法國、美國專業音樂學院的學生,對又要比賽又要準備公開試的Jasmine而言是極大挑戰。但欣慰的是,女兒不僅拿到比賽第三名,同時也在公開試中以佳績入讀醫學院,她覺得是多年的上台演出以及壓力訓練塑造了Jasmine的良好心理素質。學藝雖然投入巨大,但她坦言不會強迫孩子走音樂家的道路:「每一次聽她們彈奏,我已是很滿足享受。」
摘自- 香港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