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 于丹老師專訪

Media Coverage

信報
2021.11.13

港人多愛學樂器,除「大路」的鋼琴、小提琴、結他外,近年不少相對冷門的亦流行起來,豎琴是其中之一。我叫于丹,瀋陽出生,10歲接觸這樂器,其後赴美進修,2001年幸運地奪得美國國際豎琴大賽金獎,2008年來港發展並致力推廣;雖說音樂屬一體,都是透過演奏表達情感,個人認為還是豎琴弦韻最動聽,即使是門外漢,聽起來也會覺得舒服。

音樂伴我成長,父親是長笛演奏家,在瀋陽音樂學院任教,小時候住宿舍,鄰居很多都是老師,接觸機會自然多,可是被形容手指尾太短,彈鋼琴或拉小提琴都不適合,後來隔壁的樂平秋老師(中國知名豎琴演奏家)提議我跟他學豎琴,因只需8隻手指撥動琴弦,不用尾指,結果一學愛上。然而那年代學豎琴屬奢侈嗜好,家中負擔不起這昂貴樂器,故一直只能到學校或老師家中借來練習。

16歲那年,老師帶着我坐了9天火車,由莫斯科途經波蘭等國,到法國欣賞世界豎琴大賽,讓我見識到國際級的演奏,大開眼界,亦令我萌生出國進修念頭;1993年,19歲的我考獲獎學金,加上美國那邊老師願意收留,終如願到當地留學,那時候依然要從學校借琴,反令我更珍惜每次練習機會。

國際賽奪獎 倫敦巴黎邀表演

直到27歲,我贏得美國國際豎琴大賽金獎,獎品包括紐約愛麗斯廳、林肯中心、倫敦、巴黎和東京等城市的個人獨奏演出邀請,還有一座24K包金Lyon & Healy豎琴;不久長女出生,我決定把重心轉移到教學,開始減少表演,其後獲邀來港推廣,加上丈夫是港人,遂於2008年起在這城市生活。

有人問我喜歡表演、比賽還是教學,我會說各擅勝場;表演自己可控制但花時間準備,比賽要面對評判壓力更大,要懂調節,畢竟去到如此大的舞台,參賽者水平不相伯仲,勝負關鍵往往取決於心態而非能力。教學則起碼有一半事情屬控制範圍以外,如學生是否願配合練習、天份如何;或會事倍功半,惟可見證他們成長,是表演和比賽得不到的另一種滿足感。

誠然,與鋼琴、小提琴等相比,豎琴雖算冷門,近年已愈來愈多小朋友,特別是女孩子願意接觸,覺得新奇有趣,小型豎琴入門又不貴;香港的音樂氛圍其實很好,多家小學都鼓勵學生「一人一樂器」;可惜的是,香港的家長覺得孩子為興趣陶冶性情就夠,不太願培養他們走上專業之路,尤其升中學後,功課測驗考試一大堆,更難有時間全情投入練習。

要成為豎琴家,喜歡音樂固然是前提,身體條件也有影響,指骨較硬的人相對理想,反而太柔軟像芭蕾舞者,彈起來會比較吃力。豎琴成就了今日的我,未來除希望培育更多人才,自己在表演方面還有個小小心願:因以往很少演出豎琴協奏曲(Harp Concerto),有機會想多作嘗試。至於長遠會否留港,這個我可說不準,至少現階段覺得自己仍可為這城市做點貢獻,那就夠了。

採訪、撰文:許鎮邦

攝影:何澤攝